拉格朗日
 

拉格朗日

  拉格朗日(Joseph-Louis Lagrange,公元1736─公元1813)是意大利出生的法國數學家、力學家、天文學家。生於意大利都靈,卒於巴黎。少年時讀到哈雷介紹牛頓Newton)有關微積分的短文,對分析學產生興趣。後上了都靈大學。18歲時研究「等周問題」 (Isoperimetric Problems),用純分析的方法發展了歐拉Euler)開創的變分法(Variation of Calculus)。19歲(1755年)時當上都靈炮兵學校(Royal Artillery School in Turin)的幾何學教授。不久成為柏林科學院通訊院士,並繼歐拉後出任柏林科學院數學總監。1757年參與創建都靈科學協會,在協會出版的科技會刊上發表了大量論文,內容涉及變分法、概率論、微分方程、弦振動、最小作用原理等。1764年用萬有引力解釋月球天平動問題獲巴黎科學院獎金,1766年又用微分方程理論和近似解法研究六體問題再度獲獎,成為歐洲極有聲望的數學家。1766年接受普魯士王腓特烈(Frederick the Great)邀請到柏林科學院工作。1787年定居巴黎,歷任法國米制委員會主任、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綜合工科學校數學教授。

  拉格朗日的主要貢獻有:在《關於代數方程解法的思考》(1770)等論文中,發現置換對解的影響,指出五次方程不可能有根式解,蘊含群論思想的萌芽;在《分析力學》(1788)中用分析學理論建立起完整和諧的力學體系,使力學分析化,是自牛頓之後最重要的經典力學著作;在《解析函數論》(1797)和《函數計算講義》(1801)兩大分析巨著中嘗試重建微積分的基礎,採用新的微分符號,成為函數論的起點。他還在數論中得到一系列重要結果,在微分方程理論中提出奇異解(Singular Solution)是積分曲線族的包絡的幾何解釋,提出線性代換的特徵值(Eigenvalue)概念等。




以上資料摘自:
1. E. J. Borowski及J. M. Borwein著,《數學辭典》,貓頭鷹出版社,台灣,1999。
2. 杜瑞芝主編,《數學史辭典》,山東教育出版社,山東,2000。